2024年07月16日 09:38 59
7月6日,由北京健康产业协会、北京市犯罪学研究会主办的“2024健康产业发展与品牌安全保护论坛暨食药安全生产经营研讨交流会”在北京举行。江苏省扬州市市场监管综合行政执法监督局 局长李昕作主旨演讲。
江苏省扬州市市场监管综合行政执法监督局 李昕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仁们:
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汇报的题目是,企业合规语境下的职业打假人应对策略。
近年来,职业打假人在我们的生活中频繁出现,对食品药品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据我们本地统计,每年大量的举报中,职业打假人的举报占比高达50%至60%,甚至有的个人举报量高达两三百份,涉及多家企业,但违法行为往往雷同。这一现象,无疑给我们的食品药品生产企业带来了沉重的困扰。职业打假人的存在,也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原因,我认为这主要源于五个方面:一是食品产业的快速发展与现有监管体系的不完全匹配;二是全球食品安全共治趋势下的源头治理难题,如农药残留等问题;三是部分企业主观上的违法造假行为;四是执法部门对违法行为的严厉打击;五是信息公开带来的消费者焦虑,尽管食品安全形势总体向好,但信息不对称仍导致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担忧。
职业打假人,作为以买假索赔为主要手段的特殊群体,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而法定意义上的“职业打假”则源自2017年最高法办公厅的相关答复。他们利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中的十倍赔偿等条款,向企业发起索赔。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往往以举报为要挟,以投诉为手段,以达到其最终目的。因此,我们需要明确投诉与举报的区别。在食品药品监管领域,投诉与举报是两种不同的行为。举报必须针对违法行为,需要查处;而投诉则可以通过调解、协商等方式解决。现行的市场监管投诉举报暂行管理规定已对此进行了明确区分。面对职业打假人的现象,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洪水猛兽,也不能忽视其带来的问题和挑战。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加强监管、完善法规、提升公众认知,共同营造一个更加健康、安全的食品药品市场环境。
接下来我将直接聚焦于职业打假人目前关注的重点领域,供大家参考与学习。在我们的现行体系下,职业打假人主要聚焦于七大类别:食品标签类、超保质期类、食品超限非法添加、保健食品类、药品类、医疗器械及化妆品类,以及食品药品的违法广告与虚假宣传。
食品标签类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由于国家对于食品标签的严格规定(如GB 7718),企业在标签设计、配料成分标注等方面稍有不慎,就可能成为职业打假人的目标。这类问题成本低且无需检测,因此企业需格外注意。超保质期类问题也较为常见,尤其是在大型流通企业中,由于产品种类繁多,管理不善易导致过期产品未被及时处理。食品超限非法添加是职业打假人当前的重点关注领域之一。他们不仅关注化学品的非法添加,还延伸到植物提取物等天然成分的违规使用。企业需密切关注相关法律法规,确保产品合规。保健食品类因其严苛的生产、销售与宣传规范,成为职业打假人的重灾区。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应将保健食品视为准药品进行管理,避免违规宣传和销售。
药品类方面,尽管包装标识管理相对较好,但网络销售、处方药违规销售、中药材及中药饮片的认定等问题仍需警惕。医疗器械与化妆品类的投诉举报数量正在上升。这主要源于一类医疗器械备案及化妆品网络销售的宣传问题。企业需严格遵守相关包装标签管理规程,避免违法宣传。最后,食品药品的虚假违法广告也是职业打假人关注的重点。企业在广告宣传中应确保内容真实、合法,避免夸大其词或误导消费者。总之,面对职业打假人的严格监督,企业需加强内部管理,确保产品合规、宣传真实。
当前市场环境中尤为关键的议题——网络销售中的宣传广告流量与职业打假现象的应对策略。随着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兴起,网络销售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同时我们也不得不面对一个严峻的现实:带货广告中的用词不当正逐渐成为职业打假人紧盯的“重灾区”。关于惩罚性赔偿,尤其是十倍赔偿的规定,更是让这一问题变得尤为敏感。近年来,为了应对这一现象,从国家到地方,从公检法系统到市场监管部门,都在积极探索应对策略。2020年新修订的《市场监督管理投诉举报处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了,对于不以生活消费为目的的购买或使用商品、接受服务,且无法证明与被投诉人之间存在消费权益争议的投诉,可以不予受理。这一条款无疑为我们市场监管工作提供了一把利器。
同时,各地也在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如深圳的《特区食品安全条例》就明确了对恶意索赔、以索赔为主要收入来源的行为,可以终止调查。青岛市市场局更是出台了《处置职业索赔职业举报行为的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其中第三条明确指出,以盈利为目的、知假买假且购买数量或服务频次超出合理消费需求的,可以不予受理或处理。
面对这样的挑战,我认为企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应对策略:一是构建合规法规体系。每个企业都应设立专门的合规团队,不仅负责企业自身生产经营行为的合规性,还要深入学习相关行政法规,与政府监管部门保持紧密对接。这样,在面对职业打假人的挑战时,我们才能更加从容不迫,避免被其牵着鼻子走。二是加强与行政机关的对接。企业与政府监管部门之间应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和沟通机制,共同应对职业打假现象。通过共享信息、协同作战,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的健康秩序。三是提升自我保护意识。企业应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对职业打假现象的认识和防范能力。同时,企业还应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规范广告宣传用语和商品标签标识,从源头上减少被职业打假人盯上的可能性。
我就当前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职业打假人”现象,与大家分享一些思考和应对策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职业打假人群体逐渐壮大,他们的行为不仅给企业带来了巨大困扰,也极大地浪费了政府的行政资源。我们深知,这类行为并非我们所乐见,但面对现实,我们必须积极应对,寻求解决方案。
首先,我们呼吁企业与监管部门携手合作,形成合力。通过加强沟通、信息共享和协同作战,我们可以有效缓解这一现象带来的压力。同时,各地政府也陆续出台了各种容错修正机制,如首违不罚、免罚轻罚等,旨在为企业营造更加宽松的经营环境。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职业打假人的存在有其复杂的社会背景和经济动因。因此,在应对过程中,我们不能一味容忍或姑息,而应依法依规、宽严相济。对于那些恶意敲诈、扰乱市场秩序的职业打假人,我们必须坚决打击,维护企业和市场的合法权益。同时,我们鼓励企业建立健全的应对机制,包括制定应急预案、加强内部管理、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等。只有企业自身合规经营、诚信守法,才能从根本上减少职业打假人的牟利空间。此外,我们还需加强社会监督和舆论引导,提高公众对职业打假人现象的认识和警惕性。通过广泛宣传和教育,引导公众理性消费、依法维权,共同营造一个公平、公正、有序的市场环境。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企业的合规经营是应对职业打假人现象的第一要务。只有企业自身做到合规经营、诚信守法,才能赢得市场的认可和尊重,也才能为社会的和谐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