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2日 14:55 121
2023年5月13日,由北京健康产业协会主办的“健康产业发展与行业品牌保护论坛”在北京举办。圆桌论坛环节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第二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冯文猛就后疫情时代,养老产业状况是什么样的?国外的养老情况是什么样的区别?未来我国的养老产业应该如何发展?以上问题进行解答。
圆桌论坛主持人:李晨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副总编健康中国年度论坛秘书长)
李晨玉:冯主任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历史、特点都讲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现场就有一位长者,我觉得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最典型的示范者,就是刚才跟大家演讲的韩院士,韩院士今年95岁了,希望在座每一位95岁还能在这儿继续演讲,韩院士讲他的基础研究成果,这种状态和思想就是我们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最典型的例子。也感谢韩院士和冯主任。
疫情三年,对养老产业是非常大的打击,因为老人最容易受疫情冲击,同时养老机构在疫情防控方面做得最严控,人不能随便进去。后疫情时代,养老产业状况是什么样的?国外的养老情况是什么样的区别?未来我国的养老产业应该如何发展?
冯文猛:三年疫情防控特殊情况下,养老行业整体受到冲击还是比较大的,确实有些特殊要求,特别是在老年人集中的养老机构当中,需要防控的程度更高,一个发生,整个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从结果来看,养老机构领域,控制疫情防控措施上比较好,没有发生大规模的群体性感染,还是挺令人欣慰的。
回答这个问题,我汇报一个大概变化,中国养老产业快速发展时期是2013年,之前中国人也谈养老,但是80年代之前,家庭孩子数量比较多,觉得养老是家庭的事情,80年代谈社会化养老,社会化发展非常快,2013年从政策上做了顶层推动,2012年六普数据一个详细结果公布之后,两个没想到加大了对老龄化的重视。第一个没想到,长期以来我们觉得人口增长快是我们的基本国情,但是对比了前后十年四普到五普的十年和五普到六普的十年,我们发现人口增长从1.07降到0.57,降了一半,另外老龄化数据比以前快得多。从这个背景下中央高度重视老龄化,政策加持下,2013年35号文件出来,从政策设计到地方各个行业加大了老龄化产业发展。2013年是中国养老产业的元年,经过十年发展,中国养老产业从无到有或者这个基础已经建立起来了,是从有到精,这个过程中,养老经历了最早我们认为养老是机构的事,后来发现不行,我们人太多,去年2.8亿的60岁以上的老人,而且将来是4、5亿,没有一个国家能够设想这么多人机构养老。从全球来看基本都在向居家养老转变,综合各种判断,顶层设计上加了从十三五开始,发展居家养老是主战场。另外一条,医养结合,现在快速发展,但是发展一段时间以后,发现突出短板是老年医疗需求非常旺盛,恰恰之前养老产业满足不了,医养结合也是这个时期引入。所以去年又出了一个新的文,现在经过十年耕耘,甚至经过大浪淘沙,大家对养老产业规律认识更深,发展更加多元,机构和以前相比更加注重多元化服务的提供,服务人员、服务内容进一步提升,居家从一线二线三线到农村过渡,这是基本情况。推动医养结合有很多模式,都在探索,但是和养老需求相比,目前需求和供给差距还是非常明显的,特别是康养,现在不得病、少得病,让老年人生活质量更高,很多是供应不上的。恰恰这个领域很多传统非医疗之外的发展,中医药为老年提供服务支持上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们技术已经有了,但是需求会更加多元,将来依托现有基础,加强机构的前提下,居家养老将会迎来快速发展,同时多元化需求进一步丰富,将整个康养、医养领域发展会更加坚持,它的发展为我们助推老年人整体健康水平提升、生活质量提升,让老年人更加充分参与到社会当中提供会更好的支持。
李晨玉:两个点,一是未来十年是养老产业发展最快的十年,也是一个窗口期,希望产业能够深入拥抱养老产业。同时也是解决国计民生的一个话题。二是居家养老的医养结合,这是目前国内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中的两个特点。居家养老大家都是在家养老,需要更多健康服务,医养结合是对医疗条件的满足,如何满足老人对医疗条件的需求,是我们需要深度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