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产业如何健康发展(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冯文猛

2023年07月13日 11:19 122

2023年5月13日,由北京健康产业协会主办的“健康产业发展与行业品牌保护论坛”在北京举办。圆桌论坛环节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第二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冯文猛从康养产业、养老产业角度来看,中国已经步入中度老龄化,目前在“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大背景下,为什么又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样对我们的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会产生哪些影响?以上问题进行解答。


圆桌论坛主持人:李晨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副总编健康中国年度论坛秘书长)


李晨玉: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冯文猛主任,从康养产业、养老产业角度来展开谈谈中国已经步入中度老龄化后,目前在“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大背景下,为什么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样对我们的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会产生哪些影响?


冯文猛:健康长寿是人的永恒追求,健康产业是服务于人的,今天到会的每个人都有一个共识就是我们的健康在当前慢病为主的中国,主要服务的对象是中老年人特别是老年群体,我们连续多年调研,发现这么一个特点。在这个背景下关注中老年群体,关注人口结构未来变化非常重要,“健康中国”从健康产业服务人群怎么变化需要长期关注。中国人口有了很大变化,大家都关注到了人口老龄化2000年发生以后,2021年按照国际定位是中度老龄化,未来这块趋势会进一步延伸。大家对这个领域稍有了解会发现,1962-1975年之间是中国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当时每年出生人口2000多万,高峰是1963年近3000万,这些人从2022年到2035年陆续进入60岁,这个角度来讲,未来中国老龄化在现在的基础上会进一步深化,老年人口规模进一步增长,老年人占比进一步增加。2050年,如果中国目前每5个人当中有一个老年人,将来社会到2050年每5个人当中有2个是老年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看待老年人,如何看待老年社会,需要从根本上转变,在这个背景下,我们为什么提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体现的含义就是从各级层面,以前只认为老年人只是被动,是家庭负担,或者是被要照料的对象,将来要改变,因为我们的长寿帮助寿命增长,现在预期寿命78.2岁,将来进一步增加,即使按照60岁退休,有18年要过老年生活,很多是活力老人,非常好,发挥的活力情感需求更强。在这个背景下如何将这些人口发挥出作用,从各级层面,转变一退休什么都做不了这个观念,积极老龄化,这是个体角度。


从整个社会来讲,以前我们认为老年人多了是负担,但其实老年人增加是社会进步的结果,是经济水平提升、医疗技术进步的体现,也是中国在内全世界追求的社会进步的表现。但是老年人增多怎么办?如何将这种人口结构,比如将来五分之二是老年人,这种社会下如何推动经济发展,社会结构重构,整个社会要以更加积极的态度,主动适应、积极引领为新常态,我们需要更好地从整个全社会角度,不是只看到负担,将它的正面积极作用发挥出来。比如现在的银发经济,很多场景都是放在这些人身上,健康场景,包括中医药应用后,老年人生活水平有一定提升,健康状况进一步改善,老年人发挥社会作比之前更强。


从个体层面到社会层面,积极应对老龄化、积极老龄观就是针对目前中国人口发生的根本性变化,而且这个趋势还将长期存在,我们应有一个主动适应与积极的判断。

会员申请

联系人
联系电话
单位名称